50000如何写好一篇调研报告,怎样写好调研报告

作者:刘伟 余爱民、张力丹老师的合著《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甫一上市,我便从网上书店购入一册。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各

作者:刘伟

余爱民、张力丹老师的合著《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甫一上市,我便从网上书店购入一册。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令,相继兴起调查研究之风。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恰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这是送给各位正在开展调研工作者的一份“伴手礼”。读罢,深以为然。于指导当下调研工作开展而言,这是一场滋润心田的“及时雨”;于涵养深厚调研能力素养而言,这是一册可以常读常新的“案头卷”。阅览学习之余,整理了几点心得体会,归结为一个字,就是“鲜”。

50000如何写好一篇调研报告,怎样写好调研报告

观点鲜明

从全书的框架结构来看,作者围绕“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这个主题,分七章谋篇布局,用“1W6H”鲜明回答了“为什么要搞调查研究”“如何找准问题搞调研”“如何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如何沉下去搞调查”“如何深入作研究”“如何把调研报告写出彩”“如何转化调研成果”等核心问题,很好地回应了读者的关切。这七个问题逻辑严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次完整的调研过程,对调查研究全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知。

从书中的思想内容来看,作者对调查研究的深刻体悟、真知灼见、犀利语言比比皆是,到处闪烁着一名“老调研”的思想火花和鲜明观点。一方面,这种鲜明的思想观点来源于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行事风格。比如,谈到当前调研存在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四个不足”——不愿沉下去、很少沉下去、沉不到底、抓不到鱼,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懒于调研、疏于调研、虚于调研、盲于调研”典型问题逐个戳破,并穷根究底地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指出这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在作怪,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又如,针对很多机关干部存在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下去搞调研”等大家“看破不说破”的现象,作者直言“这是个表面问题,关键还在于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和态度”,提出“把调查研究当作政治大事、当作人生事业、当作工作要务、当作成长必经”的观点,令人对调查研究的思想认识水平顿然上了一个台阶。

再如,在介绍调查研究应把握的原则时,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敢说真话的勇气,这一点在作者多篇调研报告实例中均有体现:关于某县自来水厂的报告中,反映了“改水”工作的实情,提出“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关键是机制),那么加大的投资很可能又是一堆废铁”;关于某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报告中,揭示了“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大户、农户与债主、农户与企业、农户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状态。这些逆耳忠言提交给领导阅研后,起到了比较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推动了矛盾问题的化解。此外,还毫不避讳地指出党政系统有的调研报告存在“看领导颜色行事,按上级口径说话”的问题,有的同志在琢磨标题时存在刻意追求语言观点整齐美的问题,有的地方工作出了经验却在“移栽”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问题,等等。

另一方面,这种鲜明的思想观点来源于着眼全局、整体谋划的系统思维。书中不乏这样的新颖理念。比如,针对调研中常见易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了葫芦起了瓢”的毛病,作者提出调研工作者要“学一点中医理论”,要有“整体医治观”,并以越级上访、上省进京上访这类难题为例,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又如,谈到调查研究要改进作风时,亮明了“开展调查研究本身就是改进作风”的观点,并进一步展开阐述“如果我们下基层搞调研的时间多了,文山会海这个久治不愈的重症恶疾就一定能转变。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下基层搞调研,作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和正确,定政策就会更加贴近群众和实际,做参谋也会更有质量和效果”,反映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强烈的系统观。再如,书中专门提到联合调研时往往团队成员分头负责调研报告某个或多个部分的起草,分工写作完成后如何安排好统稿至关重要。作者认为“统稿并不是件轻松的差事,甚至比自己单独完成一份报告更为烦琐”,说出了广大调研工作者特别是调研报告执笔人的心声,并提出“全域文章”的统稿理念,让多人撰写、分工合作形成的文章实现“一体化”,对于我们深化对统稿工作的认知很有助益。

方法鲜润

调查研究是门技术活,没有几把刷子肯定是搞不好的。作者凭借多年丰富的调研工作经历,将贯穿“搞调查—作研究—写报告”全过程各环节的一系列方法娓娓道来。给出的这些方法,既有进度表、也有路线图,既有要点提炼、也有范例呈现,让人一目了然,可以“照方抓药”、拿来就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实际工作生活当中,不难发现有的单位、个人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却漫无目的、思路不清,因而即便开展了调研也只是完成任务、应付差事,没起到真正的作用。选择什么时候调研、从什么点切入调研,时机把握得如何,对于调研的成效是不一样的。对此,作者介绍了抓住调查研究的“十个好时机”来赢得工作主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开拓思路、启迪思维作用。一边阅读其经验之谈,一边进行反观对照,可以发觉这些应把握的“好时机”确实言之有理、于己有益。

对于如何做好调研准备的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大都知道个大概,并能在制定调研方案时不同程度地想到,但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准备工作阶段就要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很强的计划性、严密的组织性保障后续调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作者在书中概括了调研准备工作的“八个明确”,即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内容、调研团队、调研对象、调研方式、调研期限及阶段性任务、工作要求、其他事项,精心绘制了一幅很好的调研“施工图”,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参考建议,助力调研工作者打好“有准备之仗”。

调查能否“沉得下去”直接决定着调研第一手资料获取的准确可靠性,折射出调研工作者的作风形象,也将影响调研报告写作的底气和质量。怎样在调研中俯下身、沉下心,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掌握基层情况?作者总结了一套“五到十见法”,分别从方法和作风层面介绍了基层调研做到“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的良方,对于帮助培养锻炼调研工作者的眼力、耳力、脚力、脑力大有裨益。

研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处于中游位置,上连调查、下接报告,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诚如作者所打比方,如果调查是“广备料”,报告是“出产品”,那么研究就是“深加工”,是分析问题、找准症结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作者深谙研究技巧,聚焦大家普遍关注的面对大堆材料如何整理选择、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发掘本质、面对提出对策如何更有价值,分别提炼了“研究材料三法”“研究问题四法”“研究对策五法”,都是干货满满、管用实用。

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问题的发现查摆、原因剖析直至解决对策的提出,都要通过调研报告予以呈现,这无疑是一个高度凝结智慧和心血的过程。把调研报告写好写出彩,是每一位调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困顿之处。作者又为我们谱了一个“四部曲”,用自己的切身体悟告诉广大调研工作者调研报告写作的四个步骤:前前后后“锤提纲”——分分合合写报告——反反复复改文章——字字句句合规范,没有落入一谈调研报告如何写就按照公文结构和格式套路来介绍的窠臼,更多的是教给理念、授予方法,亦实属难得的新鲜之处。

调研报告写完了,并不意味着调查研究工作全部结束了,还需要做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这才是整个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和落脚点,关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如何有效转化调研成果、如何找到合适的成果转化路径,这是不少调研工作者的短板弱项,也是事关调研工作能否形成有效闭环的关键环节。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专辟章节论述“如何转化调研成果”,介绍了找准调研成果转化的“十条道路”和实现成果转化的“五种形式”,读来很受启发。

语言鲜活

通篇读下来,能够强烈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群众语言功夫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一篇篇调研文章的背后是作者多年深入农村、扎根基层、走村串户、聊天唠嗑的身影。毋庸置疑,没有长期与群众走到一块、打成一片、“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的切身经历和躬行体验,是很难写出这些带露珠、冒热气、沾泥土的鲜活文字的。

这本书的语言鲜活之美,一来体现在大量运用方言、农谚、歇后语。书中很多语句词汇都是直接来源于调研对象,有的甚至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口头禅,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同围坐一团、促膝而谈。

比如,开篇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民间谚语“裁衣先量体,架桥先测河”,以此来阐述事先做好调查研究的道理;谈到调研报告写作要注意“去粗求精”时,引用民间俗语“婆婆要得多,媳妇和毛拖”来告诫写作者不能像有些媳妇那样干活多了就不讲求精细了;介绍如何在调研过程中善于练就慧眼、发现问题时,用了一句老百姓的话“看见竖尾巴,赶紧拿粪耙”,说明要有在新事物、新问题刚刚冒头时就敏锐发觉的眼力劲;谈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普遍流失现象时,又将“娘家有田带不来,婆家有田不肯分”的问题形象地描述为“扁担无扎,两头垮塌”,十分通俗易懂;论及深入调研要注重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专家学者聪明才智时,引用俗语“过了厨子的手,汤才是鲜的”,让人顿悟;谈到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警示大家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高射炮打蚊子”;阐述调研过程中发掘了好经验、找到了好方式就要坚持搞下去时,一句歇后语“猴子掰包谷——掰下来就丢了”便清晰明了地揭示了问题;谈到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来确定选题时,用“顶磨子唱戏——人吃亏戏不好看”来形容不围绕党委、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开展调研的后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三农”气息浓厚的语言素材在书中大量运用,不仅为作者调查研究的深入细致作了最好的注解,也为文章的可读性增色不少。

二来体现在善用形象比喻、生动表达。书中不论是经验总结,还是案例范文、乃至点评语言,都保持着一贯的清新文风,诸多恰如其分的比喻修辞穿插其间,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读起来轻松自如、趣味盎然。有的提法命名很形象生动。比如,将春节回乡时顺便在探亲访友过程中开展调研的方式,比喻为“顺手牵羊”“就汤下面”式调研;将省委政研室的主要职责“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省委领导讲话、制定省委重要文件”与体育运动的“铁人三项”作比,风趣地称之为“文稿三项”;将有的地方领导下去调研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下水漂一圈”就回来了的调研做法比喻成“鸭子现象”,而将沉到水底去抓活鱼、“越是深水越能抓到大鱼”的做法称之为“鸬鹚现象”。

有的过程描述很形象生动。比如,为描述领导干部调研下不去、不深入的问题,打了个民间的形象比方“调研下不去,如同鸡子不下水,只在坡上刨食吃;调研不深入,如同鸭子下水沉不下去,总是浮在水面上”;针对有的地方迎接前来调研的领导,前前后后准备十分周到,接待工作成龙配套,作者将这种接待喻为“武装到牙齿”;介绍调查过程中应注意集中时间将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特别是把重点材料拿出来“细嚼慢咽”,将这种方法类比为牛吃草的“反刍”过程;论及调研材料取舍问题,贴切地拿做衣服打比方,认为要“以合身为标准”,不能因布料好而舍不得“挥刀裁剪”,以致“把一件背心做成了一件长袍”;谈到如何锤炼调研报告的标题,作者打趣地提出“可以打扮得更‘靓’一点的,大可不必穿清一色的中山装”,让人顿觉生动活泼了许多。

。农村,人生第一份工作,投资,政治,刘伟。作者:刘伟 余爱民、张力丹老师的合著《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甫一上市,我便从网上书店购入一册。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各。2024-03-24 14:27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4826.html

(0)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 2024-03-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