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木糖醇哈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育法心得体会1 非常有幸的我参加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活动。在

《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木糖醇哈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育法心得体会1

教育法心得体会

非常有幸的我参加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活动。在学校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2407班家长共同完成了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本法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阶段国家、社会、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也发觉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单单只是一个家庭的小事,无数个小家庭,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祖国的未来,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意义重大。

第一次《家庭教育促进法》步入眼帘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著名心理学家、作家武志红先生写的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暂不说书里面的细节,就这书名足以反衬出《家庭教育法》的重要与必要。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里问题研究的李玫瑾老师曾是说过,任何一个犯罪分子,追根溯源,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的不当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成长基石,家庭教育得当,孩子会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创造社会价值,而家庭教育不当,孩子受伤,小则影响家庭幸福,有甚者影响他人,严重者危害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德行就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想成为智慧父母,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我们父母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我们作为父母有法可依的教育孩子。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都开始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作为最为疼爱孩子的父母,也更应该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孩子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每个家庭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而如何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家长学习成长地方。

每一个工作岗位,在入职上岗时,大多都会有岗位培训及考核。而父母这个角色,不需要培训与考核,就可以非常轻松喜悦的升级成为别人的父母。在孩子呱呱坠地的这一刻,成为父母的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

我作为一个高中生的妈妈,回望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发现自己身上父母的影子,父辈的一代人,不曾像今天如此重视家庭教育,而成就了现在的我,如今为已为人母的我,读书学习,重视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成长16年,一路走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回味无穷。不记得多少次遇到问题与困惑,一次次从书中寻找方法与答案,不断的理论联系实践,不断的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尽全力使自己的与孩子同步的成长。尽管如此,在孩子越长越高,越来越大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越来越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小。原来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也就那几年,在她还小的那几年。在孩子即将成人的时候,试想未来两年后,她将踏上她的大学之旅,开始她离开家的求学生活。这使我意识到,每个孩子她都是独立的个体,她并非完全属于我,她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上,年纪还小的时候,她需要我更多的陪伴与帮助,而终有一天,她会成长为一个大树,未来的某一天,会是父母更加需要孩子的陪伴与帮助。所以,在父母与孩子能够在一起的日子里,最应该认真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首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任何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父母也存在着同样相类似的问题而不自知。如果从0-18岁,这18年是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重大的关键时期,在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榜样示范力量的影响是在逐渐递减的。换言之,就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将对孩子有更重要榜样示范力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每个家庭都有各式各样,怎样做好孩子的榜样,也是我们在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时最需要经常思考和学习的一个课题。

16年家庭教育的经历,我也曾经走过弯路,很幸运在我困惑于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时,我参加了两天的父母公益课,认识了江南老师,一位从事青少年领袖培训的老师,一位的资深的心理学家。在江南老师的指导下,我走出了自己的困惑时期,改善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加上随时随地的应用实践,家庭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一家人能够朝着共同的家庭愿景与目标一起努力。即使在心冠疫情跌宕起伏,不确定事件随时出现的时候,我们家庭氛围始终能够积极向上,健康清爽。在我自己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我认为有非常最核心重要的技巧——非暴力沟通,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面对任何问题,在于孩子进行沟通时都先做积极聆听,听取孩子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双赢的沟通效果。何为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被成为是一种生命的语言。非暴力共同的四大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与请求,即通过观察事实,感知自己内在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与请求,并学会倾听他人的需要和需求。特别在与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青春期期间的孩子,需要我们家长有更好的沟通技巧与水平,来实现家庭成员个人目标与家庭目标。

《家庭教育促进法》学校家庭共同学习的活动,再次提醒了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自身作为家长肩负的重要责任,做好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幸福小事,更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大事。作为小家庭的代表,愿意积极响应国家及学校的号召,不断学习,尽全力做好家庭教育,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在此,感谢辽宁省实验中学组织的学习活动,使得身为家长的我们能够与时俱进,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更加关注及重视家庭教育,从自我学习开始,提升对孩子及社会的影响。

教育法心得体会2

摘要: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是对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诠释和注解。还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作为社会科学存在的职业教育学,其研究目的在于探求职业教育规律,实现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提高适应性的目标。为此,职业教育研究的时空域要在三个向度展开,即跨界向度、整合向度、重构向度,至少具有三大功能:循证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行动研究为教育实施助力、职业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基。

2022年5月颁布并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第六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笔者以为,这里的科学技术研究,既包括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包括作为社会科学存在的职业教育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毋庸置疑,为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是对广大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纵览整个教育界,相对于普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境地。

基于宪法立法的《职业教育法》,意味着占据了教育领域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和法理地位,这也就要求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学科地位。但是,时至今日,职业教育学还只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要改变这一状况,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自身,就必须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领域,构建一个坚实的学科基础。新《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后,社会上对普职协调发展而延伸出所谓取消分流的种种评论或议论,不实的所谓解读不胫而走,一时间林林总总,沸沸扬扬,加剧了社会焦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社会上多数人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不熟悉不理解的因素,也与职业教育研究自身的缺位紧密相关。

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总体的目标、范畴和功能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新《职业教育法》没有明确罗列职业教育研究的具体内容,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散落”或分布在各个条款之中。无疑,这对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敏锐抓住职业教育的“牛鼻子”,以形成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进而为提高作为国家公共任务的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例如,职业教育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条),与高质量的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有关。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第二条),与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标准与评价研究有关。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第三条),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有关。“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及信息咨询”(第二十三条),与国家需求诊断和个体职业规划的研究有关。“国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第三十七条)以及“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第四十三条),与突显技能人才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导向研究有关。“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第四十五条),与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培养方式和资格标准研究有关。仅就这里列举的部分条款,就可以看到新《职业教育法》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研究的内涵和范畴,扩展了职业教育研究的平台和天地。

新《职业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里的“同等”是针对不同而言的,也就是隐含了“不同”之意,昭示着两者是不同的教育类型,相互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对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诠释和注解。基于此,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向度和功能,也是普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研究不可替代的。笔者拟根据职业教育研究有别于普通教育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和功能,做一简要分析。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跨界、整合、重构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第三条)。一如2019年颁布和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强调的,职业教育要“经过5~10年左右时间……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国家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的战略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样,对职业教育研究来说,如何通过研究的成果促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把握。

笔者曾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跨界、整合、重构。实际上,这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三个向度。所谓向度,不仅是“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和时空。相较于观察角度的空间结构意义上的维度来说,向度更多地是指动态的、文化层面的、哲学或逻辑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是人们运用理论思维认识把握世界的致思理路,是对影响和规制理论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的把握。所以,可以说,向度涵盖并超越了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并非可有可无的某一个维度”,而是致力于形成一种所谓的向度观,即“超越不同向度的边界,从不同向度之间的普遍联系去观察事物或问题”。笔者以为,如果说维度观是角度、层次、坐标等要素组成的空间结构的概览,那么向度观则是对时空结构,尤其是与时间结构的先后、次序、速度等有关的诸要素之间联动的综述。

基于此,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观,就是在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办学主体——跨界向度、产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双重社会功能——整合向度、单一思维与双向思维逻辑——重构向度,这三个向度上进行研究的整体观。可以这样认为,跨界是一种趋势,因为突破一般出现在运作区域交叉之处,故跨界向度是研究创新的前提。整合是一种价值,因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故整合向度是研究创新的过程。重构是一种逻辑,因为结构改变是孕育创新发生必经之路,故重构向度是研究创新的结果。

1.第一研究向度:跨界向度

跨界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办学主体存在的基本形式。所谓跨界,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即由一元主体转向二元主体:从传统的普通教育往往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单一学习地点的办学及运行的定界教育,向现代的职业教育亦即具有学校与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的两个和两个以上多元学习地点办学及运行的跨界教育转变。跨界向度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研究也必须有跨界的思考。

基于跨界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意味着要对其创新受众亦即职业教育对象拓展的前提进行研究。跨界是一种跨越物理时空的跃迁,可以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由此,职业教育研究要关注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学校与教育系统外部的企业相互耦合框架下的教育活动,因而既要关注普通教育所聚焦的学校、学习和教育这三要素构成的一个领域,又要关注普通教育较少顾及的企业、工作和职业这三要素构成的另一个领域。这表明,职业教育研究的定义域两倍于普通教育。

鉴于此,职业教育研究涉及对跨界格局形成的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研究,需要开展和拓宽的研究对象有:第一,除了关注学校教育学,还要关注企业教育学、工作(劳动)教育学,后者是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的研究领域;第二,除了关注学习(学校)心理学,还要关注工作(职业、劳动)心理学,后者是我国目前工作还十分薄弱的研究领域;第三,除了关注教育与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研究,还要关注职业与职业发展规律的职业学研究,其中职业学是除了教育学之外的职业教育又一个“元科学”,是亟待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跨界性,使得有资格的企业在职业教育框架下,将成为具有与学校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一种教育机构,这也就大大充实了教育学关于教育机构的解读。当下基于跨界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要做的事情:其一,对所谓教育性企业即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教育资质、教育标准、教育认定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其二,对我国学徒培养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梳理和升华并通过国际比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标志性新模式的研究;其三,对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集于一体的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办学,开展投入和产出的绩效研究,亦即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2.第二研究向度:整合向度

整合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功能存在的社会价值诉求。所谓整合,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功能,要整合产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即由单一效应转向整合效应:从传统的普通教育往往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与实践脱节的学校形式的纯人本性教育,向现代的职业教育亦即将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性与学校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本性融为一体的整合教育转变。整合向度的职业教育必须有整合的思考,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也必须有整合的思考。

基于整合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意味着要对其创新轨迹亦即职业教育运行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整合是一种化学化合反应的催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育人质量的优化。由此,职业教育研究不仅要关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机理的探索;而且要关注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与三大产业体系作为人力资源需求侧相互适应和匹配的动态机制;还要关注职业就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供给,以及与个体发展需求和行动能力培育之间,在相互碰撞和交互反应中产生的效应和效果。

鉴于此,职业教育研究对整合产业需求与人本需求这两大功能的纽带——职业的重要性,必须予以重新认识。对人的发展来说,职业比学历更为重要,需要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平台上,研究职业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笔者以为,职业至少对个性的生存与发展有三大作用:第一,职业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媒介,正是职业这个媒介使人从自然人成为职业人;第二,职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载体,正是职业这个载体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第三,职业是个体张扬禀赋的平台,正是职业这个平台使人从自然人成为自在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职业教育的整合性,使得产业基于经济发展的功利性目标与学校基于个性发展的公益性目标能够做到有机的集成和互补,大大扩展了教育学关于教育范畴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准与视域。当下基于整合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要做的事情:其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方案的研究;其二,与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的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的研究;其三,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建设的研究。

3.第三个研究向度:重构向度

重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理论存在的逻辑推理结果。所谓重构,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思维逻辑,要求实现教育个性与教育共性的辩证统一,即由单向思维转向双向思维:从传统教育重点关注纵向逻辑即间接经验的学科知识的存储递增为目标,向现代教育关注横向逻辑的直接经验即涉及资格或技能的行动知识的应用升级与职业行动能力的递增相结合的目标转变。重构向度的职业教育必须有重构的思考,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也必须有重构的思考。

基于重构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要对其创新重心亦即职业教育结构改变的结果进行研究,重构是一种生态进化环境的生成,需要针对出现的博弈予以理性分析,在激发系统同步适应外部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上,构建生生不息的职业教育生态。为此,要厘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关注个性发展,这是教育事业的共性;还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习得操作技术、解决问题等技能的工作过程中,掌握概念知识、思维逻辑,形成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显现的个性。

鉴于此,职业教育研究要从单向思维转向双向思维的逻辑主线,由于形式上的结构体现系统的内在功能,因而职业教育研究要对公平保障、路径选择和内容引导这三大焦点的博弈有清醒认识:其一,关于封闭与开放的研究,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提供横向多种类型、纵向多次机会的选择;其二,关于类型与层次的研究,健全与普职等值而非同类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考试制度的建立,实现同层次而不同类型的成才路径;其三,关于存储与应用的研究,实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设计,从知识存储转向知识应用的范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职业教育思维的辩证性,使得职业教育在应对各类困境和质疑时必须树立关于现有经验与趋势诊断、正向推理与逆向反思、静向构成与动向生成的双向思维逻辑,由此丰富了教育哲学的内容。当下基于重构向度的职业教育研究要做的事情:其一,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其二,对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以及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其三,根据产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编写课程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实施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评价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研究的三个向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向度观可以概括为:跨界向度注重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提,整合向度注重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的过程,重构向度注重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结果。

二、职业教育研究的功能:建言、助力、奠基

职业教育研究是“对获得专业资格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及对执行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过程重要的个人和社会的态度与取向开展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畴,应该是针对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应然的探究和实然的研判,并给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理论建构和实施方案,进而对相关成果及其效果予以评价。

当下,从全球来看,职业教育研究已成为焦点。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研究手册》的界定,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涉及11个大的研究主题,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史、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政策的关系、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与经费、职业与职业学研究、职业工作与能力发展、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设计、职业教育研究的典型案例、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

显然,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德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教授对职业教育研究有一段精辟的诠释:“职业教育研究建立在不同学术传统和学科基础上,从工业社会学的资格研究到各个职业学科的教学论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已经发展成为专门而独立的领域,它与其他任何研究范式都有一定区别。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学、劳动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工程学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和职业领域发展以及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和评估等问题进行的基础性研究,只属于职业教育研究的范畴。”

这同样也昭示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可替代性。正是由于“职业教育正在成为国际质量竞争、创新和确保国家繁荣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职业教育研究者如何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职业教育研究功能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自觉。

职业教育研究的功能在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包括微观层面的教与学、中观层面的组织和机构、宏观层面的反思和理论,以及外观(Exosystem)层面的设计和政策,都有具体要求。但由于涉及的内容广博而深刻,还需广大职业教育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笔者仅在三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功能做一概述:一要为政府决策建言,需要注重循证研究;二要为教育实施助力,需要注重行动研究;三要为学科建设奠基,需要注重职业研究。无疑,这三个层面事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职业教育的实施实践、职业教育的学科理论诸方面。

1.职业教育研究要为政府决策建言:循证研究

新《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基于此,科学的教育决策必将为职业教育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对决策的重要性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否能够利用政治手段应用知识而非一味响应个体的需要成为政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从这一角度看,对现代化的认识演变为两种思想的冲突,即公众视野和精英视野两种不同公共利益的冲突。”实际上也是代表职业教育利益的社会群体利益的冲突。由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如前所述,既要满足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又要满足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以从容化解利益冲突。新《职业教育法》已赋予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与其配套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因而在面对动态周期越来越快的国际国内局势变化、科学和技术迭代的加速、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需求相辅相成之际,要确保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实践中推动改革,在改革中促进创新,都仰赖职业教育研究给出的科学决策依据。

科学决策是在大数据得以充分应用的当下,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领域倡导的循证决策原则和方法。循证决策的概念源于循证医学,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目的在于强调基于可靠证据进行政府决策。可靠证据包括数字数据和文字数据,亦即表达数量的数字,以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现象,文献和文件,其来源涵盖“国内和国际研究的数据、政策评估、经济模型和专家知识”。循证决策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在可以获得的事实或信息的集合的基础上,一是确立对“国家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前提的研究,二是开展对“国家能够做些什么”的政策落地的研究。这里论及的是与之相关的循证教育决策研究,目的在于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基于可靠数据的、用于决策的建议和方案。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科技、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更需要尽快开展循证职业教育研究。为此,一是要建立循证职业教育(学)知识体系,二是要建立循证职业教育(学)数据库。决策者可参照循证研究的结论来制定职业教育的方针、法规和政策,科学地诊断和预判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评估改革和创新的可及和可用的成果。

2.职业教育研究要为教育实施助力:行动研究

新《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规范界定,也是办学原则和教学准则的规范界定。基于此,科学的教育实施必将为在法律基础上提升适应性和高质量的目标,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服务、合作和指导。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法律中对教育实施都制定了规范性框架。曾担任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所所长21年的施密特博士,认为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法律的缔造者创造了一个小奇迹:将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职业教育课程的千变万化,雇主、工会、行会和国家的合作,无数次的负责任的‘督察和平衡’,支撑了一个每年有数万家企业离开又有数万家企业重新加入的‘呼吸系统’,遂形成一个已经享誉全球50多年的法律标准体系。”(这里所谓的“呼吸系统”,指的是具有教育资格的“教育企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其总数约占全德企业总数的1/5~1/4)。

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何使宏观层面国家制定的专业目录、教学标准和教材建设彰显中国特色,在中观层面的办学主体——职业学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合作办学与育人富有成效,在微观层面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质量评价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规律,需要参加和参与职业教育实施的所有机构及人员,包括职业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业企业、工会等群团组织相关人员,还有职业教育专家,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行动者”,科学地执行并塑造有效的教育实施过程。

科学实施指的是代表职业教育利益的各个群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实施过程的主动建构者。这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内的行动者,由于亲力亲为和互动对话,通过在行动过程中的同步分析,对实施条件和非确定因素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样一个行动者全员参加的研究,就是所谓行动研究,也称为与应用相关的研究,或称为“建构性研究”。

行动研究目的是带来改变和创新。如果把职业学校和企业申请获批立项的国家或教育部资助的社会科学关于教育实施的课题,视作一种有校外或企业外教育专家参加而进行的科学伴随的典型试验研究的话;那么基于行动引起反思的认知,学校教师或企业教师以及专家,还有学生,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同步的研判,在不改变课题研究初衷的情况下,有可能获得超越课题设计目标的最佳解决方案。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典型试验研究,都有所谓科学伴随的教育专家参加,而典型试验研究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外部控制的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与行动研究的范式保持一致之后,伴随教育实施过程的专家自身也成为“变革的推动者”(agent of change),从而提供了基于科学实践的行动意义上的科学助力。

3.职业教育研究要为学科建设奠基:职业研究

新《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法理依据,也是学科建设和学科范畴的法理依据。基于此,科学的学科建设必将为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地位和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职业教育学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处理,由于跨越职业与教育两大领域,往往会受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挤压”。为此,科学的学科建设,在宏观层面要对职业教育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特别是对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关系开展研究;在中观层面要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组织机构的设计及其与社会要求和个人需求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微观层面要对教与学的过程设计展开研究,它既涉及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目标取向、与内容相关的方法和媒介特征及其由此启动的学习过程的影响,又涉及职业行动背景下的学习过程本身的运行,其核心的观点是,教育学行动要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培养个体具有超越职业专业能力的个人能力。作为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职业教育学,至少要满足学科建设的基本标准,亦即包括职业教育涉及的专业语言和术语及相关手册、专著的开发,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学术杂志的出版,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形成,海量可靠的职业教育数据库建设,常态化的科学理论交流论坛如研究协作网络的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标准确定,等等。

学科建设指的是被广义地理解为“职业教育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关涉对重要和透明的范畴、原理和前提的建立等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思、经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应用恰当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的完形(Vervollstaendigung)与扩展,以及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反思性处理,总之要在考虑有效性的情况下确保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测量性原则。如前所述,职业教育作为一个跨界的教育,兼具社会性和教育性,也就是要有一个经整合而重构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需要确定“作为社会哲学问题的社会图像”,另一方面还需要确定“作为人类学问题的人性图像”。后者涉及教育的本质、教育共性或教育功能,对此国内有较多关注。然而对于前者,即社会性和社会哲学问题,虽有涉猎,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为此,这里必须再次提到伴随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化进程逐步建立起来的职业教育的元科学之一——职业学研究。而职业学研究的基础是职业研究。正如劳耐尔教授所言:职业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涉及职业教学论、职业学和工业社会学等跨学科领域。职业研究的任务是分析和设计职业结构,涵盖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系统化、职业定向、资格和能力、职业变迁、就业与劳动市场等。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研究的三大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循证研究为科学的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行动研究为科学的教育实施提供帮助,职业研究为科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基础。

本文的结论是,从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和功能来审视,职业教育研究的两大领域,职业与教育之间的不可分离,亦即社会性与教育性的不可分离,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走向“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的“不二论”思维,从而走向统一的集大成效应之路。

2020年,德国对1969年颁布、2005年大修过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又再次进行了修订,其中第四部分“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统计”和第五部分“联邦职业教育所”,专门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目标和任务,以及联邦职业教育所的性质与职责等,给定了基于公法的职业教育研究的法律依据。可以说,中德两国对职业教育法的修订,都是面对百年变局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思考。相信在中德职业教育40多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我国新颁布和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也会大大促进职业教育研究,为我国和世界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与功能——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23-29.

教育法心得体会3

通过线上观看专家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解读,让我从中受益很多,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有所欠缺,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

其次,要做好家庭、学校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学校教育也影响着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孩子在校的时间相对来说比在家多些,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的会不一样。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能够对孩子掌握得更多些,了解孩子的习性、表现,及时取长补短,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靠家校共同努力。

最后,还要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教育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的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回到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

这次学习光让我受益匪浅,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带娃”却任重而道远,作为家长,必须要更用心去理解法到的真理,与学校共努力,与孩子共成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914.html

(0)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 2024-04-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